
学校新闻
为了让同学们复课后尽快调整认知、情绪、行为和躯体反应,顺利地度过疫情后期复课的适应期,2020年4月28日,学校分别在江南校区和江北校区举办复课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。讲座由学生科副科长李崇立主持。
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刘敏老师做了《开学延期,人生不延期》的专题宣讲。刘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强调了心理调整:
一、调整作息节律:在经过了“停课不停学”的网课过渡阶段之后,复课后学习任务会显得更加紧张,会出现一个从“网上学习”转入到“课堂学习”的适应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“过渡期”的状态持续地带到复课后的学习生活中,而应该努力进行调整,尽快回复到常规的学校教学节奏中来。
二、调整情绪张力:复课后,面临的学习压力会显著增加,此时如果自身情绪仍处在不够兴奋状态的话,在应对学习压力时就会出现情绪张力不匹配的情况。此时,同学们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,让情绪高涨一些,多一点激情投入学习,这样才能把拖欠的学习任务尽快补上。
三、调整期望目标: 学习的整体目标基本是确定的,但对一些原来既定的阶段性目标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。客观上,本学期的课堂学习时间有所缩短,如果非理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期望目标,就会出现学习单位时间容量的急剧增加,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加重。有些同学可能因对期望目标的遥不可及而感到气馁、失望和退缩,于是情绪会走向抑郁。所以应该重新调整期望目标,让近期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,更加清晰,更加实在,做到切实可行,行之有效。
四、调整潜能发挥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,然而潜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则需要一些相应的条件。复课后,同学们需要提升自己状态,需要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,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自己原来的动力和节奏。
五、调整资源利用: 同学们在复课后的心理行为调整中切不可忽视资源利用的调整。无论在学习、作息时间安排还是自我情绪的调适方面,都需要摆脱个人的局限性,主动寻求帮助。保有求助的愿望,同时又识别和利用好自己周边的各种资源,这样就能获得更多有效的帮助。父母、朋友、老师都是同学们的优质资源。如果在复学后出现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都可以向他们求助。
复课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举办,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焦虑、愤怒、悲伤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为同学们顺利度过后疫情期筑牢了坚实的心理防线。